让伟大抗战精神薪火相传,这场主题宣讲活动在惠州举行

惠州 更新于:2025-08-29 10:58
  • 上进凯利5r7

    视频加载中...

    Transparency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28日,“抗战精神 不朽丰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宣讲活动在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惠州)旁罗浮洞天会议中心举行,多位来自全省各地、各行各业的宣讲员,通过南粤儿女投身抗日洪流的英勇事迹,生动阐述了华南人民的家国情怀,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岭南大地代代相传。

    本次活动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承办。

    活动现场

    国家蒙难,南粤烽火燃

    “他叫余铁夫,是海丰人,1936年在香港一印刷厂当排字工人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汕尾市海丰县融媒体中心全媒编辑部副主任朱宗钦、广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陈晓琳和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战士余铁夫之孙余成洋,通过余铁夫写给母亲的一封信,讲述了余铁夫的抗战故事。信中,余铁夫记述了日军的野蛮暴行,阐述了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遗憾,以及效忠祖国的忠勇。信件历经一年多时间,终于抵达母亲手中。她逢人就自豪地说:“我们家铁夫,精忠报国,好样的!”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勇赴国难兮耀南粤。如今,在广州市区矗立着的‘碧血丹心’凯旋门依然璀璨夺目。”来自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管理中心的讲解员文丽雅介绍,1932年1月28日,日军悍然进攻上海闸北,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粉碎了日军“4小时内攻下上海”的狂言妄语,与日军厮杀33天,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损兵万余。宣讲中,文丽雅通过一顶来自家乡的竹帽,重温了十九路军无畏迎敌、视死如归的胆魄与气节。

    文丽雅带来《十九路军将士碧血洒淞沪》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国难当头,冼星海说:“我要写出祖国的危难,把我的歌曲传播给全中国和全人类,提醒他们去反封建、反侵略、反帝国主义!”为此,他创作了一大批抗日歌曲。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季文静介绍,在创作《黄河大合唱》期间,冼星海还发着高烧,六天六夜,不眠不休,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使《黄河大合唱》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战斗号角”,激励千百万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战场。

    众志成城,凝聚抗日统一战线

    广东省话剧院演绎的《英雄母亲李淑桓》中讲述了东江纵队女战士李淑桓把7个孩子都送上抗日战场的故事。1941年9月,李淑桓被捕,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但她与孩子们的心思与心灵因革命还紧紧地连在一起。

    1937年淞沪会战,“八百壮士”在上海四行仓库拼死抗敌,四昼夜激战中,来自梅州市蕉岭县新埔镇尖坑村的抗战英雄谢晋元率部打退日军十余次进攻,以牺牲10人、伤37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00余人,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梅州市蕉岭县桂岭学校教师曾涛以宣讲员的身份,将这段历史重新带到众人面前。他说:“四行仓库的弹痕已被时间抚平,但谢晋元将军与八百壮士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

    曾涛带来《八百壮士》

    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讲解员周琳介绍,成千上万华人华侨毅然回国,奔赴战场。当时,仅从海外回国抗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余人。抗战期间,海外侨胞捐款总计超过13亿元,侨汇超过95亿元,占到当时中国军费的43%。“滔滔东侨水,诉不尽侨胞赤子情。这段跨越山海的爱国壮歌,是伟大抗战精神中的璀璨明珠。”周琳说。

    中流砥柱,缔造华南抗战奇迹

    “文明的火种从来不是凭空燃烧,它需要有人以命相护,以智相守。”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副馆长张志英在宣讲中介绍,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数百名被日军搜捕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突然神秘“失踪”,几个月后却安然出现在抗日根据地和大后方。这场大营救被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1941年6月10日晚上,日军长濑大队及伪军600多人由东莞分两路袭击大岭山百花洞,妄图摧毁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之子王勇劲介绍,百花洞战斗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的代表性作战,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我军伤亡十余人,打死打伤日军大队长以及官兵五六十人,缴获了长短枪十余支和弹药物资一批,还缴获了几匹战马。战后,驻广州的日军华南方面军的头目称:“这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

    西海大捷为何能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首都师范大学顺德适子未来学校教师李保珍表示,答案是军队与人民拧成的一股绳,是军民一心筑起的铜墙铁壁。战斗中,军民一心,共歼灭伪军200余人,俘敌110余人,另有百余伪军溺死江中。共缴获长短枪450余支、轻机枪5挺、子弹1万余发。这场战役是广东敌后抗战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李保珍带来《西海大捷》

    宣讲现场,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主持人吴庆捷通过1944年东江纵队营救美军第十四航空队飞行员克尔中尉的跨越国界的救援传奇,诠释了“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十二个字的内涵。

    复兴使命,抗战精神永传承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为实现灭亡中国和侵略东南亚的目的,对华南地区发动了近乎疯狂的进攻。来自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处的安娜介绍,抗战期间,华南抗战促进了各界民众的新觉醒、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80多年前,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驰骋于华南敌后,被誉为华南抗战的中流砥柱。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讲解员罗慧娴历经近10年,走访了近百位革命老同志和他们的后人,用一本本笔记本,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她表示:“他们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伟大抗战精神,就像一束光,照亮过去,也指引未来。”

    罗慧娴带来《薪火相传》

    “我部就诞生于南昌起义、洪湖苏区。翻开我们旅队的光辉历史,发生在1937年10月18日的那场硬仗——雁门关伏击战,我部前身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奉命在雁门关地区伏击日军运输车队。在这关键时候,士兵们没有一丝后退的想法,纷纷主动请缨出战。”来自73022部队“硬骨头六连”的孙斌斌、唐雄、朱芮琳讲述了烽火中走出的英雄部队“硬骨头六连”的故事。

    文记者 林海生

    图活动主办方提供

    视频记者 林海生 王小虎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